网友问:
我对我老公特别依赖,不能看他跟女儿亲近,我会发疯、情绪失控。每次女儿一来我们住的地方,我就会发疯打人,没有人可以听我倾诉,也没有人理解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咨询师答: 父母对子女产生复杂的情绪感受是人性使然。我们每个人处于关系中时所体会到的情绪情感,基本都具有爱恨交错的复杂性。不同的是我们每人面对各种情绪时所感知到的强烈程度,以及所给予的应对策略各有不同。
当强烈的感受到自己对女儿的讨厌时,需要先接受自己所感知到的这样令自己不安的情绪,提醒自己不要因着自己的不安或焦虑,便采取具有伤害或者破坏性的言语及行为去进行互动交流,可以暂时与女儿保持一段距离,或者借助亲人的帮助,暂时性得不与女儿有太过频繁的接触。
待自己情绪稳定下来,回到正常理性的状态中后,再来对自己进行更多的思考与探索。可以从更深的角度尝试先来了解下自己内心的动因。
这其中可能蕴含了多种的不同的潜在心理动因:
1. 自我未完成情结的投射机制。比如:将女儿与同龄人比较时所激活的自我否定感。
2. 代际创伤性体验的再现。如:女儿某些行为所触发的自身童年期的被忽视经历;或者是无意识重复了原生家庭中的某种情感虐待模式等。
3. 伴侣关系冲突的迁移或者转移。将婚姻冲突中的怨恨转移至女儿身上;或者是将女儿视为"第三者"破坏夫妻亲密关系,潜意识中与女儿形成了某种竞争的关系。
4. 角色认知的混乱。无意识中把女儿当作理想化的父母,期待孩子承担情绪抚慰者的反向依赖,同时内心又对自己这样的需求感到焦虑或羞耻,形成心里激烈的冲突感,导致无法正常与女儿互动交流。
5. 被触及到的亲子依恋模式中的冲突。既渴望关系拉近,同时又强烈恐惧彼此关系的拉近,反复拉扯中很纠缠。
6. 某些具有人格特性的心理机制。如:非黑即白的客体关系认知;理想化与贬低之间的拉扯;对独立人格的暴怒性否定等。
构建我们内心的动因有很多种,包含上诉所列,但不仅限于这些。当我们可以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知与理解后,会帮助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建立起相对客观的认知,利于亲子关系的修复,而不会始终将自己与孩子捆绑于彼此未分化的状态中进行感知与互动。
由此作为父母,当发现自己对子女产生强烈负性情绪时,是个需要被重视的信号,主动求助会是负责任的体现。先去探索可能存在的心理动因,然后再探索可能的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