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谓“坏坏的人”,好像并不是指那种真的坏人,不是那种会带来实质性伤害的人。
“坏坏的人”更多是一种风格或气质坏坏的人,本质上不伤害他人,通常指的是那些在性格或行为上带有某种叛逆、不羁、挑战规则,甚至略带危险感的人。
他们往往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乖”或者“好”,但又不是真正的恶人,而是带有着复杂、矛盾吸引力的人。
他们会有些常见的特质,比如叛逆、不守规矩,喜欢挑战权威,不按常理出牌,这种打破规则的感觉会让人觉得他们自由、不受束缚。
或者是他们自信甚至傲慢,表现出高度的自我确信,有点玩世不恭,给人一种“我才不在乎别人怎么看”的气场,这种态度容易让人误以为他们强大、有主见。
又或者是幽默、会撩、带点痞气,他们往往擅长调情,说话带点挑衅或挑逗,让人心跳加速,正如电影里某些“坏男孩”的角色,嘴上不饶人,却又能让人忍不住被吸引。
还或者是他们身上的某种神秘感,令人难以捉摸,不会轻易暴露真实想法,若即若离,让人产生好奇心或征服欲。这种不确定性常常会让人更想接近他们,试图“破解”他们的内心。
还有些坏坏的人略带些危险感,带有些不良的嗜好:抽烟、喝酒、打架,或者喜欢冒险,让人觉得刺激,触发出人的心跳加速、紧张等生理性的唤醒反应,被误认为是“心动”感。
另有些坏坏的人,会呈现出某种脆弱或黑暗面,可能表现出“受过伤”“不相信爱”等特质,激发出他人的同情或拯救欲,比如“浪子”形象,让人觉得“如果我足够爱他,就能改变他”等。
社会文化的塑造,电影、音乐、文学作品里经常会有美化“坏男孩/坏女孩”形象的桥段,将他们塑造成自由、性感的象征。长期接触这类信息,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审美的偏好。
如果一个人长期被教育要“听话”“守规矩”,则可能会对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产生审美的疲劳,此时“坏坏的人”通常就代表了一种反差或者是新鲜感。
可以说,觉得“坏坏的人”有魅力,是我们内心所向往的某种人格特质,或者说是我们内在所渴望表达的自我特质,在另一种人的身上呈现了出来,我们想要以那样一些不同的方式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生命的力量,不甘于现有的平淡或平庸。
很多时候,我们只有看清楚自己的真实需求,才能够更清醒地选择关系,而不会草率或者盲目地就被某些状态所吸引。
如果发现这种吸引力会让你陷入不快乐的关系,或者是陷入带有伤害性的关系里,可能就需要深入探讨自己的内心需求,比如是否渴望突破自我、寻求关注,或者内在的自我不配得感、低自尊感在影响着自己的判断。
——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