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是所有的来访,都适合精神分析。这完全是一个观察,因为很多来访,如果一开始就去分析TA的原生家庭,就去分析TA是一个什么问题,对很多人来讲,也许一分析就碎了。
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在关系没有真正建立好之前,展开分析其实是有很大的风险。从现实情况来看,其实大部分来访是需要支持、需要一种涵容性。TA们的心理发育水平,会处在一个比较低的状态,我们常常会说,很多人可能都处在婴儿期。
那么TA会需要什么?其实更多的是需要呵护、涵容和支持的治疗,而不是马上用精神分析的这些概念、理论,去分析、去解读。
如果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我们去分析的话,有可能会出现两个结果:一个是来访会走掉,一个是它可能会把来访培训成一个心理学爱好者。
我们会发现有一些来访,或者身边一些在做咨询的朋友,会听到他们好像很骄傲、很自豪地,总是在谈一些精神分析的概念术语。当我听到这些的时候,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理解,这个概念到底指的是什么,跟TA到底什么关系。
但是TA就会对精神分析的这些概念术语津津乐道,并且沉浸在和咨询师互相用术语概念去描述对方、描述这段关系的一种小自恋当中。那TA究竟有没有成长,有没有因为这样的一种解析,而获得了真正的成长?
如果我们仔细、坦诚地去看的话,也许TA只是获得了一种知识上的增加,我又学到了一个新的知识点,从而获得一种愉悦。而这样一个概念和我的问题,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TA其实并不是很清楚。
在以往的咨询里,其实很多来访,可能需要长时间的支持性治疗,而不是用解析的方式去进行。我们可以有精神分析的一些视角,作为理解来访的一个角度,但是去解析、去诠释,其实是需要很慎重。很慎重地,放在关系建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去进行。
当然我们也会看到有些来访,TA就是没有办法用精神分析去进行咨询,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很多年的时间里,只能用支持性的方式进行咨询。其实我们从大众的内心期待来讲,很多人会期待着一种温暖、期待着被看见。
如果去看这样一种期待的话,我们会发现,也许精神分析比较理性的诠释、解析,会把这样的来访从感受中带走,一方面会遭到TA们的阻抗、反抗,甚至这种类型的来访,会觉得自己其实是受到了评判,而不是被接纳。
当然这里有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其实无论你是精神分析取向,还是其它人本,或者是任何一种流派的取向,在建立关系之前,或者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边,都是不能去展开解析的。去解析、分析来访,其实是需要非常慎重的。
因为一旦开始分析、诠释,必然会有一些专业概念术语抛出来。当我们抛出来一些解析、分析的时候,这个问题好像就已经固化了。这个时候如果继续探索,可能就会失去探索的方向。
也就是说,一旦我们开始解析,就等于给TA盖棺定论的一种倾向,从这个角度上去理解,在咨询中出现概念术语,是需要非常慎重的。
(陈珂含老师口述,心小爱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