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答:
过强的共情能力并不必然会导致冷漠,但确实会在某些条件下引发情感的疏离或者引发出自我保护性的冷漠。
从共情逐渐转变到情感的冷漠,通常可以看做为是内在防御机制的启动。
共情能力过强的人容易持续吸收他人的情绪痛苦,比如悲伤、愤怒的情绪,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很容易导致心理资源的枯竭,类似"情绪过载"。
从生理角度来看,当大脑的镜像神经元系统过度活跃,便会引发实际的身体和情绪压力反应,最终触发自我保护性的"情感关闭"。
可以说,冷漠并非主动选择,而是长期情绪透支后的被动反应。当共情带来的痛苦超出个体的承受能力时,心理会无意识地启动隔离机制,如情感麻木或回避,以减少进一步伤害。
现实中,我们所面对的真正挑战其实并不是共情的强弱,而是如何智慧地使用共情。既能够发挥出过强共情能力的优势,又能够减弱由过度的共情而导致的对自身能量的过度耗竭,是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其实过强的共情能力更像是一把双刃剑,风险条件下:无节制共情 + 无边界 + 无情绪出口 → 冷漠。使用恰当,可实现其健康路径:共情 + 自我调节 + 行动转化 → 持久关怀力。
即健康的情绪调节策略、清晰的自我与他人的边界,以及将共情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再辅助以社会支持系统的缓冲,便可以有效地帮助到将过强的共情能力转向到持久关怀力的路径中。
——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