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心理热线13051784755
广告
对于「搞钱」不感兴趣,有什么深层原因?

网友问:

本人27,男生,infp,没小孩,一毕业就进入互联网大厂,年薪还行。最近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自己对于搞钱这件事为什么会不感兴趣,接近萎,工资每月打卡里没感觉,甚至幻想即便中了100万彩票也不会有多开心。

看着身边人对于搞钱的野心,我不知道是我哪方面不正常,还是很正常。是内心太匮乏了?心理能量不足?还是社会认知太少?还是没见过大钱,太穷人思维了。我到底是心智成熟了,还是没成熟?

咨询师答:

你的状态或许反映的是一种深刻的价值观和内在需求的转变,未必是"匮乏"或"不成熟",反而可能是一种对主流社会价值观的清醒反思。

作为INFP,调停者型人格特质,核心动力是追求意义感和内心的和谐,而非外部的成就。身处互联网大厂的竞争环境和物质主义的导向,本质上与你的天性有相悖的地方。

作为内向情感为主导的特质,你会本能地用内心价值观过滤外部世界,当发现"搞钱"无法带来深层满足时,会产生疏离感;同时以外向直觉为辅助,你对多元的可能性保持有开放的态度,能想象中彩票也未必快乐,说明已意识到金钱与幸福的非线性关系。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显示,当基础生存需求满足后,人会自然转向更高层的需求。你的状态倾向于符合后物质主义的特征:

年薪达到一定水平后,收入与幸福感的相关性开始急剧下降;相比物质的积累,你更看重对生活的掌控感,这带有逆消费主义思潮的特点。

“长大了越来越接近萎”,你表现出的"萎"可以是对生命意义的严肃追问,意识到时间的有限性,开始筛选真正重要的事,不甘于成为被物欲所束缚与支配的傀儡,想要探寻自己作为生命主体更为有意义的精神追求。

尽管可能你当下的状态具有积极性的存在,但仍需区分哲学性思考与抑郁倾向。如果你当下的状态伴随持续的快感缺失、社交退缩,建议进行专业的评估。

另外,也需要从现实层面上看到,这里面不排除你内在一些抵抗或者对立情绪的可能性:27岁是社会期待立业成家的节点,你的淡漠或许存在着对传统男性角色强调经济成就价值观的隐性反抗。这里面可能需要结合你的成长背景信息进行探索。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在物质出现过剩的时代,这种状态不会是个例,随着物质文明再一步的被促进与被发展之后,将会有更多的人呈现出相似的状态。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状态不能单纯以缺陷进行定义,更像是一种进化优势,对于能敏锐识别真正价值源头的人来说将具有长期适应性。关键是需要将这种敏锐转化为主动的人生设计,而非被动的疏离。

同时在行动方面可以考虑,将有可能所感知到的虚无感转化为建构性的探索,会更利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比如:找出真正带来满足感的活动模式;用现有资源进行小规模的意义探索;以及保持一些理财的习惯以做些基础性的积累等等。

——刘老师